。
IARC是誰?
為何一條消息讓行業(yè)如此緊張?
IARC是世界衛(wèi)生組織旗下的機構
,官網顯示
,該機構是跨學科的,匯集了流行病學
、實驗室科學和生物統(tǒng)計學方面的能力
,以確定癌癥的原因,從而可以采取預防措施
,減輕疾病負擔和相關痛苦
。
公開資料顯示,IARC一般致癌性分為5種:1類(有確認致癌性)
、2A類(很可能有致癌性)
、2B類(有可能致癌)、3類(尚不能確定是否致癌)
、4類(基本無致癌作用)
。如果上述外媒報道屬實
,那么阿斯巴甜列為“2B類”致癌物。
IARC的信息本身并沒有強制性
,但其觀點或會間接影響監(jiān)管部門的決策
,因此也受到行業(yè)關注?div id="jpandex" class="focus-wrap mb20 cf">!睹咳战洕侣劇酚浾咦⒁獾?div id="jpandex" class="focus-wrap mb20 cf">,IARC關于任何物品致癌性的公開結論,都可能會產生巨大影響
。
此前肉制品行業(yè)就經受過來自IARC觀點的影響
。2015年10月26日,IARC曾發(fā)布報告
,將香腸
、火腿、培根等大眾熟悉的加工肉制品列為“致癌物”
,新鮮牛羊肉等紅肉列為“較可能致癌物”
。彼時,受這一消息影響
,生豬屠宰及肉制品相關上市公司股價不同程度下跌。
IARC在2015年曾發(fā)布報告稱草甘膦“可能致癌”
。多年后
,盡管歐洲食品安全局(EFSA)等其他機構都對此提出了異議,但業(yè)內依賴草甘膦的公司仍在遭受負面影響——德國制藥巨頭拜耳2021年在美國針對其含草甘膦的除草劑致癌案的上訴中第三次敗訴
,被判天價罰款
。
IARC也曾被批評對難以避免的事物發(fā)出不必要的警示,例如將通宵工作列為“很可能致癌”(probably cancer-causing)
,使用手機則被列為“可能致癌”(possibly cancer-causing)
。
國際甜味劑協(xié)會(ISA)秘書長Frances Hunt-Wood表示,“IARC根本就不是食品安全機構
,他們對阿斯巴甜的審查在科學上并不全面
,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被廣泛否定的研究?div id="m50uktp" class="box-center"> !盜SA的成員包括瑪氏箭牌公司
、可口可樂公司和嘉吉公司,改機構稱對“IARC的審查表示嚴重關切
,這可能會誤導消費者”
。
國際飲料協(xié)會理事會執(zhí)行董事Kate Loatman也表示,公共衛(wèi)生機構應對世衛(wèi)組織上述結論的提前泄露表示“密切關注”
,并警告稱
,這“可能會誤導消費者食用更多的糖
,而不是選擇安全的無糖或低糖替代品?div id="m50uktp" class="box-center"> !?/p>
人工甜味劑安全性或受關注
相關無糖飲料還能喝嗎
?
其實,阿斯巴甜甜味劑已被廣泛研究多年
。
去年
,法國對10萬名成年人進行的一項觀察性研究表明,食用大量人工甜味劑(包括阿斯巴甜)的人患癌癥的風險要略高
。
意大利拉馬齊尼研究所(Ramazzini Institute)本世紀初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
,老鼠的一些癌癥與阿斯巴甜甜味劑有關。然而
,上述法國的研究并不能證明阿斯巴甜增加了癌癥風險
。此外,人們對拉馬齊尼研究所的研究方法也提出了質疑
,其中包括歐洲食品安全局
。
路透社報道稱,阿斯巴甜是監(jiān)管機構在審查了所有現有證據后授權在全球范圍內使用的
。據《華盛頓郵報》
,美國食藥監(jiān)局(FDA)1981年批準阿斯巴甜供人類食用,此后對其安全性進行過五次審查
。另外
,在阿斯巴甜在包括印度在內的90多個國家和地區(qū)也被批準食用。而幾十年來
,主要的食品和飲料制造商也一直在為使用阿斯巴甜進行辯護
。
IARC表示,其在本月的評估中分析了多達1300項研究
。路透社援引與IARC關系密切的消息人士稱
,將阿斯巴甜列為可能的致癌物是為了激發(fā)更多的研究,這將有助于機構
、消費者和食品飲料制造商得出更有說服力的結論
。
但這也可能再次引發(fā)有關IARC機構角色的爭論,以及更普遍的人工甜味劑安全性問題
。
上個月
,WHO就發(fā)布了指導方針,建議消費者不要使用人工甜味劑來控制體重
,隨后該指導方針在業(yè)內引起了廣泛關注
,他們認為這些甜味劑仍可幫助那些想減少糖分攝取的消費者。
公開資料顯示,市面上約95%含甜味劑的碳酸飲料使用阿斯巴甜
。阿斯巴甜是一種非碳水化合物類的人造甜味劑
,于1965年成功合成并申請專利。常溫下的阿斯巴甜為白色結晶性的粉末
。因阿斯巴甜甜度高
,是蔗糖的200倍,在達到相同甜度的情況下
,使用阿斯巴甜這類甜味劑可節(jié)省成本
。
阿斯巴甜甜味純正,不致齲齒
,熱量低
,吸濕性低,沒有發(fā)黏現象
,主要添加于飲料
、維他命含片或口香糖代替糖的使用。許多糖尿病患者
、減肥人士都以阿斯巴甜做為糖的代用品
。
據澎湃新聞,記者曾通過線下商超和電商平臺梳理了41款涉及“無糖”“低糖”概念的飲品
,覆蓋市面上常見的碳酸飲料
、氣泡水、茶飲料及其他飲品
。大部分宣稱“無糖”“低糖”的飲料實際上并沒有使用阿斯巴甜
,只有部分產品標明有阿斯巴甜,包括可口可樂零度
、可口可樂纖維+、雪碧纖維+
、芬達零卡
、百事可樂零度、百事輕怡可樂
。上述產品背后公司是全球飲料巨頭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
。
截至發(fā)稿,可口可樂
、百事可樂等飲料巨頭尚未就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消息對外發(fā)表觀點
。除了上述飲料,其他食品也將阿斯巴甜作為甜味劑
,如綠箭彈立方無糖口香糖
。
盡管大部分無糖飲料并沒有使用阿斯巴甜,但除了一部分茶飲料,大多數宣稱“無糖”的飲料都至少含有2種以上的甜味劑
,甜味劑添加最多的是無糖脈動
,配料表里13種成分里就用上了5種甜味劑,這些甜味劑種類包括赤蘚糖醇
、三氯蔗糖
、安賽蜜、木糖醇等
。

來源:西部證券
值得注意的是
,所謂“無糖飲料”并未絕對的0糖。根據《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營養(yǎng)標簽通則》(GB 28050-2011)
,食品中糖的含量≤0.5g/100g或100ml
,就可以標注為“無糖食品”。
另外
,無論是阿斯巴甜
,還是其他甜味劑,其背后的健康風險均有爭議
。據澎湃新聞
,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(yī)院第一醫(yī)學中心內分泌科主任醫(yī)師母義明教授曾表示,長期來看
,目前強調無糖飲料的潛在風險
,大都是基于長期大量喝的前提,“長期是以年為單位
,目前的研究也都是按照年得出的結論
,”偶爾喝一次,血糖沒有變化
,并不意味著長期沒有風險
。
北京營養(yǎng)師協(xié)會理事、清華大學公共衛(wèi)生碩士顧中一也表示
,從健康角度來說
,各種含糖飲料以及各種甜味劑飲料,能不喝盡量不喝
,喝白開水最健康或者喝咖啡
、茶、普通的蘇打水等或者是更好的選擇
。
本文轉載自每日經濟新聞
,記者:蔡鼎)
關注普菲斯
普菲斯手機網站